1.審題立意不準。我們來看幾個題目——《讓謙虛成為習慣》《用欲望找到成功》《登高必自卑》《登高而博見》〈找回失去的自我〉,這些題目都不太妥當。可能有同學認可第一個題目,但“謙虛”與“謙卑”有別,準確而言,這則材料體現(xiàn)的是“謙卑”“低調”。當然,寫謙虛只能算基本切題,還不算完全跑題?梢,立意時應力求精準表達。像下面這些題目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切題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擺正自身位置》《低調做人》《學會內斂》。當然,如果想得高分,題目不能僅僅滿足于正確,像這些題目就具有高分作文的潛質:《氣勢易作,氣度難求》《何妨錦衣夜行》《大儒無聲亦有聲》。
2.雖然絕大多數(shù)同學寫議論文,但仍有部分同學堅守記敘文的陣地,不過記敘文大多題材低幼,扣題不緊,得分偏低。毫無疑問,新材料作文的最佳文體是議論文。為穩(wěn)妥計,建議所有同學都要練練議論文,以防不測。因為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與題料有較強的關聯(lián)度,單純地從材料中提煉出某一個詞語然后據(jù)此構思記敘文,很容易偏題。比如有同學敘寫了學繪畫要善于觀察的故事,顯然與題料中的“用心觀察才能知人”有很大的區(qū)別。
3.議論文寫作中缺乏扣材料分析的意識。有些同學除了開頭引述材料以外,通篇不再出現(xiàn)材料,這是一種比較危險的寫作,因為新材料作文的本質還是材料作文,論點、論述均應圍繞材料含意,如果論述過程中全然不顧材料,很容易“越軌”。比如有同學的中心論點為“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她寫到后半部分的時候來一個辯證,用一個段落來論述“當然,也不可盲目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顯然這個分論點是材料中沒有的,因此是局部偏題,成為扣分點。因此,我們強調,議論文的開頭、中間、結尾都要提及材料。不必完整引述,可以用一兩句根據(jù)論述的需求進行概述。南京閱卷時強調,引述材料一般不超過兩行。這一點,也應該為我們所謹記。
4.議論文邏輯混亂,不會展開分析說理。不少議論文論述前后不能勾聯(lián),或者只滿足于從現(xiàn)象到現(xiàn)象的淺表滑行,而不會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深入辨析。比如論述“做人要低調”,就舉些例子說明低調的重要性,而沒有深入的辨析。比如,可以結合低調的對立面高調張揚的危害分析,可以比較低調之人與高調之人在志向遠近、襟懷大小、境界高低方面的區(qū)別,最后再聯(lián)系時代背景談培養(yǎng)“志慮深沉”、低調為人的價值……
這則材料有明顯的情感傾向,不適合反彈琵琶。比如有同學寫做一個快樂車夫也挺好,車夫做了大夫以后未必會快樂,認為車夫妻子沒必要否定車夫,因為“小草也有小草的快樂”,只要活得自在,車夫和大夫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解讀其實很深刻,有著真誠的人文思考。拋開作文不談,我們老師也很認同這種價值觀。一般能作這樣思考的同學,往往有著很敏銳的文字觸覺和人文情懷,但可惜的是,這個立意偏離材料命題原意,材料中并沒有談車夫做了大夫后的情形,而且材料中“志慮深沉”“趾高氣揚”等詞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藢崬槊}者的悲哀,此處略去。如果你確實想談出點新穎深刻的立意來,應該立足于材料內部,著眼于材料整體。比如你可從夫妻關系的角度談杰出男人背后那些默默支持的女性,可以結合王開嶺的《俄羅斯課本》《女人,喜歡你的作品嗎》等文章。
我們希望同學們在確定立意時,應堅持以下三個原則:(1)中心思想要盡可能涵蓋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2)選好切入點,盡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選取一個角度、一個側面”的要求;(3)便于自己駕馭,便于展現(xiàn)自我才學。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的多元性,提供了化用平常優(yōu)秀習作的可能性,因此,聰明的寫作者往往能緊扣材料、聯(lián)系已有積累、選擇一個最適合的角度,精彩行文。顏超群同學的作文就是從政府應放低姿態(tài)聽取民眾意見并討諸整改行動的角度來寫,時事色彩強,令人眼前一亮。還有一些同學在行文中適時引用名句,增添了文章的底蘊。如徐心燁同學引用的《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文字就非常妥貼:“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卻高舉自甘卑微的人!薄
【南京評卷例文】
1.氣勢易作,氣度難求
這不是一個缺少大師旗號的時代。
這是一個缺少大師境界的時代。
似乎只要放眼望去,整個圖書市場里充斥著一片“鴻篇巨制”“畢力傾注”之類的口號。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認,這一片知識交易金錢的熙熙攘攘下,培育大師精神和學術氛圍的土壤荒蕪著。
在中國,紅學是一問疑一探尋逐漸從清朝末年興盛起來的。說道現(xiàn)代不得不提一位人物,周汝昌。他傾力六十年于紅學之上,親力發(fā)掘出無數(shù)史料,首創(chuàng)了考據(jù)一派,直至耳聾目盲仍孜孜不倦口授于子女筆錄。他從來沒有在公開或私下場合宣傳過一次他的作品,甚至可以為了他人的研究將資料贈與他人。周汝昌是淡然的,他說,對于名利,他沒有看見什么值得分精力來追逐的吸引力。
但是無疑中國文學研究看見了,否則也不會以紅學的名義在中國設立一個又一個的基金,召開連日不斷的發(fā)布會;否則也不會因周老遺愿是將所有著作無私奉獻而心生怨氣。只是若是被看作了足以養(yǎng)活研究所的財富,這些著作又會起到多少推動文化前進的作用呢?
真正愿意沉下心來,不滿足于現(xiàn)狀,想真心改變的人太少了;多的是咀嚼著殘羹冷炙還以為是學術精髓沾沾自得。就像前些陣子國學之熱蔚然成風,各種細說、雜談紛紛出世。無可否認,這些是有助于人們熟悉國學的鋪路石,但若是把這些淺薄的快餐化文化視作國學本身,就是自滿心態(tài)的預兆!澳切┦菄鴮W嗎?那只是讓我們看見中國還有過寫著東西。”
文化領域的自滿是可怕的,自滿于現(xiàn)狀而大張旗鼓地吹捧自己的人則是更加可怕。善于吹捧和鉆營的人一旦形成氣勢上的勝利,對于人們起到的導向可想而知。所以楊緣先生才不愿摻雜于世事,獨自生活,獨自思考和寫作。
大師的氣勢是易于營造的,只是大師那樣沉靜、自謙退讓而從不滿足從不止步的氣度和境界難于達到。晏子的車夫或許不算是個學術廣博的人,但好在他知錯就改,亦可謂善莫大焉。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是晏嬰一般睿智,但至少我們可以從如今的迷霧中醒來,辨識清楚自身和自身永不停步的追求。
至少我們不能再做回沉溺在所謂得意當中的自己。
點評:本文雖未引材料,但“氣勢”“氣度”切中材料意蘊中“做人姿態(tài)”的“表”“里”兩方面。論述過程始終圍繞當今文化大師的話題,舉證精當,語言流轉,開頭起于放眼時代的高度,結尾落到“至少我們……”的實處,收放自如。評為一類卷。66分。
2.給自己找準位置
人生百態(tài),如弱水三千,每人只取一瓢飲。有人取得一瓢甘醇便沾沾自喜,自我滿足,有人同樣很幸運,卻心懷他人苦難,為取得一瓢苦水的人而憂。
晏子和車夫的區(qū)別便在于此。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晏子能志慮深沉,即使貴為國相也面無喜色。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所以車夫趾高氣揚,雖然給人駕車但十分滿足。
是洋洋得意還是寵辱不驚,歸根到底是有沒有給自己找準位置。人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天平,一邊是欲望,一邊是滿足,而人生的得失無非是砝碼的加減。洋洋得意者過于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禁喜形于色,舉手投足間顯出驕傲。寵辱不驚者則成功地做到了平衡,不以社會地位、知名度為豪,始終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正如“賢宰相”王旦所言,“吾常以太盛為懼”,給自己找準位置的人不僅嚴于律己,而且不會是自私的生命,因為他們很清楚每個人都有權利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為社會和諧共同努力。
但是,欲望太多,人性太復雜,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難免有些官員在攀上高位后,利用職權壓人斂財;難免有些商人在賺得財富后,為追求最大利潤,忘記了良心;難免有些學者在研究出成果后,被媒體的閃光燈吸引,荒廢思想。這些人沉溺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滿足于名利的求取,殊不知他們其實無所作為,頭腦和心早已被物欲占滿,哪里還有思考如何發(fā)揮個人功用為蒼生服務的空間?
有的人因為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所以雖然謀生的空間很小,但是精神的空間很大。比如寄情于山水的黃公望,他與自然比鄰而居,在山水之中舒展生命,放松精神,因而筆墨得意灑脫,創(chuàng)作出《富春山居圖》。他從未想過要成名,卻真的成了里程碑。相比之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宮廷畫家滿足于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習慣于達官貴人的追捧,卻沒有為致力于藝術創(chuàng)造找準自己的位置,因此漸漸耗盡了激情、靈感,只能一味地追求富麗、典雅、細膩,沒了個性和神秘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