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權力下放 小心山頭混戰(zhàn)

在我看來,隨著高中生留學熱潮的洶涌澎湃,中國高校最大的危機才剛剛浮出水面:優(yōu)質生源日漸匱乏。而不幸的事實就是,生源質量基本決定了大學的地位。對此,不少高校已著手龔自珍所謂的“自改革”,先對內部行政體系做一番調整,特意在院系用人和用錢兩個問題上努力做好文章,希望借助更靈活的制度激發(fā)教學、科研的活力。有的學校大打“權力下放”的牌,讓院系自己決定錄用誰、錢怎么花。
喜聞樂見的同時,我也不能不抱有幾分隱憂:設想良好的“權力下放”會不會最終淪為黨同伐異的“威福下移”呢?
這里就要考慮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高校的“山頭”現象。毋庸諱言,這個現象很普遍,而其存在的原因主要還是財政、人事資源的稀缺性。為了爭奪這些資源,或者為了在并不合理卻也無可奈何的資源分配方案中保持相對平衡,山頭林立逐漸成了很多學術單位的學術生存常態(tài)。平日里相安無事倒也罷了,一旦碰到職稱晉升、獲獎提名之類的大陣仗,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事跡簡直可以寫出幾部長篇小說來。但按照舊例,許多終審權到底還是牢牢集中在學校一級,遭遇不公者好歹還有個說理的地方?稍凇皺嗔ο路拧钡恼Z境中,初評方與終審方合二為一了,上世紀80年代相聲里諷刺的“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豈不要死灰復燃?
我有個朋友,在某大學工作,研究方向是辭書編纂,隨著“權力下放”,混亂的首先是各派斗爭中的職稱評審標準: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今年這個算成果,明年不算,后年又默許了,且美其名曰“代表作制”——認為你可以,就可以了。
在折騰中浮沉隨浪,工作多年的他,驀然發(fā)現自己的學術成果已經“被”清零了。因為新上任的領導認為辭書編纂只是苦功,不配稱“學術”,于是關起門來,開個小會,規(guī)定所有相關期刊、成果都不再計入申報條件——即便是這條決定,也并未及時公開,而是事后他去詢問為何無資格參加評選時才得到的非正式答復。
他就感嘆,反而是當年學校集權的時代,自己在競爭中至少有個參與的機會。學校懂得平衡的重要,雖然詞典可能真的不是學術作品,但它的影響力之大依然會給學校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所以學校至少不會刻意在制度上阻斷相關專業(yè)學者的上升通道。
我認為,這種現象的根源還在于缺乏公開有效的監(jiān)督、制衡,容易令本意賦予大學更多自由的政策淪為私欲熾盛之輩的專權工具,到頭來反而形成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葬送了改良的前途;鶎用裰鞔_實需要不斷建設,但建設的同時要堅持辯證地看待這一新生事物,它必有它的弱點。如何避免可能的“威福下移”成為大學“山頭主義”愈發(fā)囂張的催化劑,希望有關部門在制度設計上多下些功夫。(朱績崧 作者為大學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