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減負令引來熱議一片。額手相慶者有之、謹慎觀望者有之,但多數(shù)人看重的是“減”的可實現(xiàn)性。事實上,時間總量不變,一“減”之后須有一“增”!霸觥眴栴},即教育重心應偏向天平哪一端,應受到同等甚而更多的關注。
學校課業(yè)的“減”,或許給家長課業(yè)的“增”留出了空間。近年來,教育培訓市場快速增長,一些連鎖機構甚至發(fā)展為上市公司。市場需求的旺盛,有教育內容多元化的驅動,有教育分工細化的內因,但家長的心態(tài)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特定的生育政策、漸增的競爭壓力、過快的生活節(jié)奏等復雜原因,家長們比自己的前輩,更熱衷借用外力來規(guī)劃子女的前程。這種熱衷附帶著競爭,極具傳染力。市場“繁榮”的同時,自然伴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良好卻脆弱的動機,演變?yōu)殡y以自拔的“零和博弈”陷阱。之前人們多有詬病的“教師校外補課”,與其說是背后的推手,不如說是迎合市場需求的結果。
學生負擔的“減”,必然要求教育能力的“增”。用更少的時間,傳授同樣的內容、培養(yǎng)更強的素質,教育質量必須有更高的提升。減負,重在減少機械性課業(yè),增補創(chuàng)造性課業(yè)。2010年,英國布萊克沃頓小學25名8歲至10歲的小學生對大黃蜂覓食行為的實驗觀察,正式登載在國際學術刊物《生物學通訊》上,創(chuàng)造了科研“傳奇”。學生能否“得乎其中”,其關鍵,顯然系于學校和教師能不能“法乎其上”。身邊也有案例,雙西小學一年級學生用“寫話”代替作文,鍛煉寫作又不增負擔,雖未脫窠臼,卻不失為創(chuàng)意。如果教育能力不提高,負擔之減恐怕會與效果之降畫上等號。
說到底,“增”與“減”是一體兩面,實質是教育原則的深度變革。用布萊克沃頓小學校長的話來說,與論文相比,他更自豪的是,學校能讓孩子們在玩耍時參與科學探索,而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與減少課業(yè)相比,這種變化肯定要困難和緩慢得多。政策制定、教育體系、家長心態(tài)、社會意識和學生成長等等,相關諸方面全部或至少絕對多數(shù)達成共識,才能真正推動它最終實現(xiàn)。在這之前,有一點可以肯定,注重“減”時考量“增”,更能促進事情朝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