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華:勇闖“冷門” 創(chuàng)造全新“視”界
——“巾幗科技力量·閃耀強國征程”系列報道之一

“我不怕失敗,適當失敗幾次是好事,小失敗是為了大成績?!?田晶娟制圖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在科技強國征程中,女性力量從未缺席。她們是實驗室里的“追光者”、技術突圍的“破壁人”、精密制造的“點金手”。本報今日起推出“巾幗科技力量·閃耀強國征程”系列報道,聚焦被授予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講述她們的奮斗故事,展現(xiàn)女性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獨特價值。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內,游動的金魚與振翅的蜜蜂仿佛掙脫了屏幕的束縛,“飄”在半空中。這是該校教授王瓊華團隊自主研發(fā)的裸眼光場3D顯示器呈現(xiàn)的場景。為了實現(xiàn)這一打破二維與三維界限的視覺效果,她與團隊耕耘了二十年。
王瓊華的性格里有股不服輸?shù)膭蓬^。從小就夢想當科學家的她,上學時被認為“數(shù)理化”學不過男生,但她偏不服。于是,她拼命學,多次取得理科第一名的成績。這份倔強延續(xù)到她的工作中——勇闖“冷門”科研領域、執(zhí)著推廣新技術……“我不怕失敗,適當失敗幾次是好事,小失敗是為了大成績?!彼f。
前不久,王瓊華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日前,她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偶然結緣3D顯示技術
人類能看到真實世界的三維物體,是因為眼睛和大腦接收到了三維物體自身發(fā)出或表面反射的光。物體表面不同位置的光線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包含顏色(波長)、方向、強度等信息。這些信息的集合就是光場。
如果能夠將三維物體的光場準確記錄并借助設備精準復原呈現(xiàn),那么人們便可以裸眼在看似平面的顯示屏上看到3D效果。這就是裸眼光場3D顯示技術的原理。
“這種技術與傳統(tǒng)基于光柵分光的裸眼視差3D顯示等技術相比,更符合人眼觀看的物理規(guī)律,觀看體驗更好,屬于前沿裸眼3D顯示技術,可應用在教育科普、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蓖醐側A說,這項成果的背后,是她和團隊在缺少相關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在全球率先突破復合透鏡陣列的大視角高分辨率集成光場3D顯示等關鍵技術。不僅如此,他們還摸索出一條從零部件設計、可視化仿真到高精度加工裝配的完整研發(fā)路徑,相關核心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王瓊華在3D顯示技術研究領域成果豐碩,但最初進入這一領域源自一次偶然的機會。
2001年,王瓊華開始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開展液晶顯示的相關研究?!爱敃r,我取得了一些專利,也發(fā)表了不錯的文章?!蓖醐側A回憶道,即將結束博士后研究工作時,知名研究機構開始對3D顯示技術進行聯(lián)合論證,她被安排參與相關工作。她借此接觸到當時最前沿的3D顯示技術,并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
論證工作結束后,她偶然看到一段3D電影?!拔冶挥捌×?。在當時看來,影片視覺效果非常逼真,這讓我對3D顯示技術的興趣更濃了?!彼f。
2004年,王瓊華懷著對3D顯示技術研究的熱情,來到四川大學任教,準備大干一場。
做“少數(shù)人才能做成的事”
2004年王瓊華選擇將3D顯示技術作為研究方向,可以說是一次“大冒險”。當時,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發(fā)展前景并不明朗。
有人勸王瓊華換個更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但她堅信自己的判斷?!?D顯示技術是很有潛力的研究領域。我在做正確的事,是少數(shù)人才能做成的事。”她說。
王瓊華從零開始組建團隊、申請項目,沒少吃苦頭。“當時我剛入職,缺少相關經驗,一切都要自己摸索。”她回憶道。
研究初期,由于缺少經費,王瓊華只能靠著學校給予的科研啟動資金以及零星科研項目的支持開展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王瓊華和團隊做出了3D顯示器演示樣機。
光有樣機還遠遠不夠。為了讓更多人了解3D顯示技術的發(fā)展前景,每當參加學術會議,王瓊華就會帶上二三十斤重的樣機和臺式電腦,爭取機會向與會者介紹。由于經費有限,大多數(shù)會議她只能獨自前往,拎著笨重的樣機和電腦到處跑?!澳菚r,我舍不得打車,只能坐地鐵。有時東西太多,一次提不過來,還要再折返一次?!蓖醐側A說。
等到了會場,她會利用茶歇時間打開樣機,向與會專家演示,講解3D顯示技術的原理、優(yōu)勢和未來應用方向。
2006年,正值四川大學110周年校慶,學校希望借助王瓊華的3D顯示技術展示學校風采。為此,她立即著手優(yōu)化升級樣機,全身心投入工作?!昂迷谧罱K呈現(xiàn)效果不錯,很多人看到后都覺得很神奇?!彼f。
2008年,王瓊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研究步入“快車道”。
隨著研究深入,技術不斷成熟,王瓊華的成果漸漸被更多人了解。2010年,憑借在這一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王瓊華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開始向更高的研究目標前進。
“有時吃點苦頭還是有幫助的?!蓖醐側A說,“那時不懂得請教別人,多請教別人可能就不會總‘失敗’了。”如今,王瓊華把自己的經驗向團隊和同行傾囊相授,希望年輕人不再走彎路。
為女性科技工作者鼓與呼
當記者問王瓊華,相比男性,女性科技工作者取得成就是不是更困難?她說:“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要做出成績都很難,但女性確實要面臨更多抉擇。”
1997年,在懷孕后期,王瓊華拖著沉重的身子堅持參加博士課程考試。2001年,她決定去其他地方從事博士后工作。在機場,家人抱著4歲的女兒為她送行?!芭畠旱目蘼曧憦卣麄€出發(fā)大廳?!蓖醐側A說,那是她最“狠心”的一次。
半年后,王瓊華將女兒接去一起生活。日子雖然溫馨甜蜜,但多了一份壓力?!鞍滋焖腿ビ變簣@,晚上陪一會兒,等女兒熟睡后再悄悄工作?!彼貞浀?,有時她周末要加班,就只能把女兒送去同學家。
“兼顧事業(yè)和家庭是一件很難的事。”王瓊華認為,女性無需面面俱到,什么都完美兼顧。女性要學會尋求外界幫助,家人也要在事業(yè)上給予她們更多支持。
這些年王瓊華團隊帶出來的學生已超過100人,她了解女性在職業(yè)發(fā)展中的困境。“在碩士、博士階段,多數(shù)女性的成績毫不遜色于男性,但在參加工作后,懷孕、育兒占用她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在哪個階段放棄科研,后面就很難趕上來了?!蓖醐側A說,女性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要放棄,不要被一時的困難擊倒,要堅持走下去。同時,她也呼吁社會給予女性更多機會,樹立更多榜樣楷模,激勵她們迎難而上。(記者 都 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