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文言文翻譯
①自從(這個地方)與中原各國交往,才失去它舊有的民風。(2分)
②人有欲望,哪里是盡頭呢?(2分)
【文言文擴展學習】
文言文選文出處比較廣泛,按照常規(guī)要求以史傳類作品居多,少數(shù)時候可以出現(xiàn)先秦諸子文及其他如墓志銘、。選擇史傳類作品時,一般出處可以考慮《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但從語言上講,《史記》和前后《漢書》等因時代原因稍顯古奧;元明史又稍顯淺易,因此南北史、新舊唐書、五代史以及宋史成為命題首選,難度適中,尤其寫人物的傳記常有正氣;而宋齊梁陳則陰氣偏重,很讓人想起魯迅關于中國歷史吃人的論斷。命題人在選擇材料上不可不仔細查考并應具有相當?shù)墓盼墓Φ,但同時必須對整個文學史和中國文化(包括古代政治生態(tài)及歷朝歷代文氣)有所了解,不必讀全《二十四史》,但可以參考清代學者如錢大昕等人著作(比如《廿二史考異》)或選讀司馬光《資治通鑒》,都可對每個朝代文氣以及士人風貌有自己的判斷,文言文選材不當可能出現(xiàn)誤人子弟、貽害無窮的結果。另,為了增強命題人基本文化素養(yǎng),可以選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論》對中國基本文化問題的轉換有大致了解,進一步希望有更深入研究者應再閱讀汪暉《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起源》等書目。
考慮到目前中學生古文水平整體偏低,命題既要起到指揮棒的引導作用,同時也不宜在本部分考察過難的題目,應在命題時著重考察學生基本古文能力(主要是詞語積累與語法),著重強調(diào)對考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考察。第6小題一般是詞語解釋,不宜出現(xiàn)偏怪詞,盡量結合學生語法考察詞義是比較好的命題思路,比如本題實際上是考察名詞活用問題,偏重學生基礎能力,難度不大,但考得很扎實;第7題一般設置一道虛詞意義用法考察題,將選文與課本中的某些句子進行對比,最好體現(xiàn)知識遷移能力,還是強調(diào)對考生語法能力的考察。平時訓練時,應打破對語法教學的不屑,不能為了求得所謂的素質(zhì)教育或新課標,讓學生連最基本的古文語法都不甚了解,傳統(tǒng)的文言虛詞教學應該以比較扎實的方式進行,這十幾個虛詞,學生既應該掌握其義項,同時又應該了解其每個義項的例子并進行背誦,實際上文言實詞可以采用理解記憶的方法,在閱讀中這往往并不是真正的障礙,而文言虛詞實際上對一個人能否讀懂并進一步深入理解文言背后的思維問題也就是語言哲學問題十分關鍵,因此考生應該在虛詞學習上更花些功夫,努力將文言語法(其實很多情況下與學生英語語法教學內(nèi)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學好,這樣才能應對此類試題。
三、古詩文
橫波亭為青口帥作
。ń穑┰脝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杰壯山丘。
疏星淡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釋:1、本詩是為駐守金國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做,寫于金滅元之前。2、“元龍百尺樓”:元龍是指三國時期的的陳登,劉備贊他有文采武略,后用元龍百尺樓來指高峻。
11、命題思路點撥
【難度預計】0.6
【答案】B
【題目陷阱】
本題系考察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本詩情感不難,“千呼萬喚始出來”,國老師任何一次課堂中對男人在南宋金、南宋元、金元、唐吐蕃、西漢匈奴、明清之間戰(zhàn)爭的預測讓所有聽過課程的同學不會覺得在理解詩歌上出現(xiàn)問題。觀察B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考生平時背誦過的詩句,在情感是顯然是悲觀的,意思是再也沒有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了,而原文卻是與其意思相反,強調(diào)千年來英雄輩出,意思相差太遠。本題中,如果考生對課本原文不熟悉,那么很可能就會出現(xiàn)錯誤。
12、命題思路點撥
【難度預計】0.5
【答案示例】
本題要點,實際上如果從內(nèi)容角度分析,要強調(diào)作者表達情感;從語言角度分析,要強調(diào)詩歌手法與風格(如雄渾壯闊、豪放擴大、慷慨悲壯等術語)?忌梢詮娜魏尉渥忧腥,下面依次講解詩句。詩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寫出了橫波亭的險要氣勢,抒發(fā)了重整河山、收復中原的豪邁氣概。“元龍”是三國時的陳元龍,“元龍百尺樓”,借指抒發(fā)壯懷的登臨處。頷聯(lián)點出宴會的時間,“魚龍夜”指秋日的夜晚,疏星淡月,老樹蕭條,清霜滿地,鴻雁鳴叫,秋氣肅殺。尾聯(lián)抒發(fā)詩人悲壯的情懷,遙望西北,神州大片土地處于蒙古軍的鐵蹄之下,“倚劍長歌”,是詩人寄希望于老朋友,希望他能重振軍威,收復失地。考生從以上任何角度切入答案均能得到滿分。在作答上,學生應該從對詩句的翻譯、加入詩歌風格或手法、加入詩歌情感等角度全面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很多學生知道要從上述三個角度答卷,仍常常出現(xiàn)失分問題,原因是具體細節(jié)掌握不夠扎實。比如關于手法問題,很多學生比較諳熟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用典等常規(guī)手法,但實際上按照考察頻率來看,這些年對古詩手法要求是逐漸提高的,出現(xiàn)最高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對比、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細描、正側面描寫結合等手法,而這些內(nèi)容很多考生是不清楚的。尤其是對比作為答案,歷年大量試卷都作為標準答案出現(xiàn),應該引起考生足夠的重視,而對比在給定答案時,為了照顧考生,一般會寫成對比(反襯、襯托)。
具體來看,給出考生兩個答案示例:
【示例1】:元好問這首詩“有豪放邁往之氣”。從內(nèi)容上看,全詩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比如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作者以橫波亭的孤高之勢、周圍山川的雄壯暗喻青口帥豪杰之豪情;尾聯(lián)寫倚劍高歌,慷慨豪飲,遙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現(xiàn)出勇往直前,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
【示例2】:元好問這首詩“有豪放邁往之氣”。從語言上看,本詩遣詞用字不同凡響,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像首聯(lián)中的“插”“壓”等字把橫波亭下臨飛流的孤高之勢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再如頷聯(lián)中的“萬里”“千年”分別從空間的廣闊與時間的久遠來表現(xiàn)景之壯觀與人之英武,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一種磅礴于胸的豪邁之情。
。ㄔu分要點:角度明確,1分;結合原詩進行具體分析,3分)
【古詩文擴展學習】
一般要求古詩文選擇題目無需特別難,考生可以借助選項中的正確內(nèi)容適當理解詩歌,也實際上也是命題人對考生變相給出的福利。注意古詩文中的“反命題”策略很重要,像山水、田園、一般戰(zhàn)爭(邊塞)詩歌盡量少在高考類題目中出現(xiàn),因為此類詩歌是從小學語文到初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核心所在,大部分學生對此諳熟,實在不具備好的區(qū)分度,也不利于高考指揮棒對學生古詩更高能力的指揮作用。漢語言文學之美,可能正是在古詩文特別是古詩這部分,選詩中有意用典的目的在于希望喚起學生學習和學校教學過程中對民族文化元典的重視,真正讓語文回歸文氣。語文功底的兩個基本構成要素:一、實用性;二、文學性,前者在基礎知識有很好體現(xiàn),而文學性則必須在閱讀部分體現(xiàn)出來。因此,反命題的意義重大,同樣著眼于戰(zhàn)爭,可能更為深入的考察具體戰(zhàn)爭時代的題目會更多一些比如南宋金、南宋元、金元、明清、唐吐蕃、西漢匈奴等設定具體歷史情境的考察形式會更多。同樣著眼于詩人個體情感,可能傷春悲秋、孤寂愁悶要比仕途失意更多。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策略性的命題方式。還有一種可資參考的命題方式則是選擇一些學生學習過程中較為常見的詩人、詞人,但有意繞開其常見的寫詩、作詞套路,比如李白,有意在考察中出現(xiàn)山水、思鄉(xiāng)之外的李白的詩歌(參見2010年北京、山東考卷,2009年江蘇考卷),讓李白的象征詩出現(xiàn)在考試中。最后,還可以在詩歌體式上進行反命題,比如北京卷在考試中曾出現(xiàn)過考察《詩經(jīng)》中詩歌的情況(2007)也曾出現(xiàn)過考察不太常見的敘事詩(2011)等情況,這都是很好的命題思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