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的付出,今天畫上了個句號。3年間,孩子的壓力很大,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在飲食上為孩子做好服務,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我的家庭條件一般,孩子學習比較用功,因為他知道高考可能是他改變人生唯一的相對比較公平的機會。盡管社會上都說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在我看來,對于我們這樣的家庭,如果沒有高考,可能我們改變的機會可能更渺茫。我相信 ,孩子到大學里,會有自己的生活和觀察,對他進入今后的社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已經對孩子提供不了更多的人生經驗幫助。未來的大學生活,要靠他自己。
3年里,孩子沒有去過省內外的一個風景區(qū)參觀。在高考結束的假期這段時間,我會讓孩子多出去轉轉,一方面緩解壓力;另一方面也是讓他看看學校外的風景,更加熱愛生活。
記者手記:高考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6月8日下午5時,鄭州九中考點,伴隨著最后一門高考科目——外語的結束,河南72.4萬名考生和全國939萬名考生同步結束高考,下一步面對的是高考學校的選擇。
高考前,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艷兵和他同學在客運班車上與持刀歹徒搏斗受傷,未能踏入考場,但他們的人生答卷讓人們紛紛點贊。
面對“扶不扶”的社會困惑,面對歹徒砍人要不要站出來?“柳艷兵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也讓他付出了進不了全國高考考場的代價。在社會各界對其點贊的同時,有人跳出來喊不能因為其見義勇為而破壞高考規(guī)則。聽到這種喊聲,不知是高興是悲哀,還是無奈!
“當時車上沒有其他人幫忙,結果讓歹徒跑掉了”,這是柳艷兵的遺憾,更是同一車人的冷漠。如今,面對見義勇為的“考生”,有人對伸向柳艷兵“橄欖枝”有不同的聲音可以理解。但如果我們的高考選擇的都是高考機器人,對社會冷漠,沒有溫度,沒有正義,那么我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希望何在?在我國古代還有舉孝廉的制度,如今的高考中多個特例又有何不可?
愿我們的社會多點寬容,多點正義!(人民網(wǎng)智泓 付永剛)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