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意義和答案要自己確立
縱觀這篇自述,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幾個關鍵詞——迷茫,隨遇而安,不知道答案,隨大流。
這樣的同學還沒有想到如何安排自己的未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也就容易受別人影響。他們通;加芯W(wǎng)絡上時常說的“拖延癥”,而意志力、毅力、堅持等詞距離他們則有一些遠。
有時候,迷茫是一種下意識地逃避責任,不愿承擔。對于青少年,這是很自然的,在他們過去的經(jīng)驗里,“責任”和他們的關系不大,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父母的蔭蔽下茁壯成長。到了人生的轉折點,第一次需要自己承擔做決定的責任,這當然會讓他們迷茫。然而,須知,責任雖然很沉重,但是承擔責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深究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我想還是不能夠完全責怪孩子。浮躁,功利,缺乏信仰的社會風氣對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有所影響,理想的匱乏導致了社會的平庸。
我認為,面對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成年的同學們也應該明白,從某種意義來講,意義和答案是自己確立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如果能夠從本科開始就形成自己長遠的規(guī)劃,對自己的當下狀態(tài)有清醒認識,敢于承擔,敢于選擇,敢于計劃并實踐,會收獲一個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隨大流可能“結果不差”。這個不差,是周圍的人認為的不差、社會認為的不差,但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隨大流真的能夠發(fā)現(xiàn)你內心的夢想嗎?
我想,人的一生很長也很短,你可以選擇隨大流,也可以選擇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這兩種選擇的不同結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
為了圓一個名校夢
提起考研,已經(jīng)是三年以前的事情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研理由,不過我的考研過程很漫長也很復雜。我的故事是這樣的,需要從高考那年說起。
2006年夏天我參加了高考,結果很差勁。然后,抱著一種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fā)光的心態(tài),我報考了?。可是那時候我太幼稚,不知道起點和平臺的重要性,也沒有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帶給我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我家有個北大高才生的表哥,他說他老師就是?频钠瘘c,然后又從專科一直考到了研究生,現(xiàn)在在北大給他們上課。不知道他說的是真事情還是編個謊話來安慰我,總之那個時候我相信了,而且堅信不疑,從此考研究生成為我的一種信念。
我認為考研就可以把我頭上因高考而損失的光環(huán)再搶回來,最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我就明白,專科生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研究生才是用人單位眼中的“香餑餑”。我高考那年任何學校的研究生學歷還都是很大牌的。
一路走來,我走了很多彎路,我何嘗不知道就業(yè)的艱難險阻?但我毅然決然地選擇艱辛的考研路,就是為了圓我一個名校夢。進入名校,是我一生值得驕傲的時刻,而它帶給我的,則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我則天真地堅信,名校研究生可以為我提供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名校研究生可以帶給我精神世界的豐富;做人、做事態(tài)度的轉變……
但是當我信心滿滿地拿著“985”名校的簡歷去應聘工作時,隨之而來的冷水差點把我潑懵了。就業(yè)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并不是你拿著名校的畢業(yè)證人家就會給你一份工作。因為同時一起競爭的還有其他的名校,還有那些十分優(yōu)秀的本科畢業(yè)生,還有那些回國的海歸們。除了自己的研究生學歷以外,用人單位還要求你的第一學歷,這也就意味著即便你是清華大學或者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你的第一學歷不符合要求,那也是很難被用人單位錄取的。
找工作期間的眾多打擊讓我開始懷疑我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我用八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六年要走的路。八年的青春啊,太長了!在追求名校夢的這條路上,我或許錯過了很多,錯過那些在我讀研期間適合我的工作,也錯過了很多更適合我發(fā)展的機會。不得不承認,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
回頭看,如果本科階段我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考研對我來說應該不是那么必要。畢竟我只是為了圓我一個名校夢,而當我真正走進、了解名校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我認為它的金字招牌能帶給我好工作,但現(xiàn)實中,并非如此,我現(xiàn)在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為了一個招聘單位的簡歷落選而難受,為了一個面試發(fā)揮不好而落淚;畢竟我不能讀一輩子書,即便是讀完博士,從校園出來還是要參加工作的,對于我這樣在學術上沒有抱負的學生,可能早參加工作,盡早適應社會才是最當務之急的。
當我看到跟我同齡的本科生都已經(jīng)在不錯的單位工作好幾年的時候我心里就一陣陣的不是滋味,在心里默默地罵自己沒用:要是本科畢業(yè)能堅持做一份工作,這時早已經(jīng)是個可以帶徒弟的師傅了。
專家點評
考研應從“身份提升”回歸到“能力提升”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用人單位的“第一學歷歧視”,這可能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考研學生自己也必須理性地分析,自己在求學中,除了能拿出一張文憑之外,是否有過硬的能力與素質。
有一些用人單位為自己的“第一學歷選擇”辯解道:有一些第一學歷不佳者,就一心想考研,改變“學歷身份”,他們雖然考上了研究生,可整個大學本科階段除了學習考研科目知識、提高考研能力之外,并沒有學到相應的大學知識,而進入名校之后,以為獲得“名校身份”,就提升了自己的價值,而沒有認真學習,加之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下降,缺乏嚴格的淘汰制,導致研究生的就業(yè)前景并不樂觀。
我們當然反對“第一學歷歧視”,但要擺脫這一局面,一要靠推進就業(yè)公平,二要靠每個學生個體自身擺脫“學歷情結”,在報考研究生,選擇學校時,要從自身的“能力提升”出發(fā)而不是“身份提升”出發(fā)進行規(guī)劃。說到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就業(yè)起決定因素的不是文憑而是能力。
簡單認為報考研究生可以轉變學校身份、學歷身份,就能提高就業(yè)能力,這是十分盲目的,按照這種邏輯,本科就業(yè)不好,想通過考研究生來“提升”,研究生就業(yè)不好,就想著考博士來“提升”,而博士就業(yè)不好,只有想“博士后”出路,而博士后呢?如此,升學只能成為就業(yè)的“避風港”,卻不能給學生帶來就業(yè)競爭力。為何學生們不考慮學歷之外的自身因素呢?比如,自己是否具有令用人單位感興趣的核心競爭能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總點評
賈哲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綜觀2013年就業(yè)季,各大國有企事業(yè)單位、跨國公司等對于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限制性要求已經(jīng)十分普遍,而擁有碩士學位也是取得留京指標的基本門檻。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青年學生對于這種“需求變化”是十分敏感的。他們一方面感到就業(yè)與生存的壓力,需要取得研究生經(jīng)歷而符合社會選拔的標準;另一方面又十分關注自我發(fā)展與理想實現(xiàn),困惑研究生教育能夠真正給自己帶來什么。這種矛盾容易擠壓青年學生的心靈空間而產(chǎn)生迷茫。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研究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身份屬性,高校之中研究生培養(yǎng)(特別是碩士研究生)的落腳點究竟在哪兒?“考研”本意是選拔接受基礎本科專業(yè)教育之后,對科學與知識懷有濃厚興趣的青年學生,在學術與科研的理論與方法訓練之下,繼續(xù)從事某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可見,“考研”與“讀研”是與科學知識生產(chǎn)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并非以提高學歷等級為目的,提供一種新的社會分層方式。
對于青年學生而言,要明確“考研”與“讀研”在個人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做到不盲從、不比較、不功利。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加充分的認識自我與分析自我。
對于社會而言,要逐步改變“碩士”作為就業(yè)門檻的導向。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