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品質是一切閱讀活動的核心 要培養(yǎng)有研究色彩的探究式閱讀
孩子的閱讀都是以興趣為出發(fā)點的,但最終走向不同。李煜暉以此將孩子的閱讀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從興趣出發(fā),停留在消遣。
不少學生讀書完全是被刺激好看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獲得了很強烈的快感,他自己的感情也會隨著書中人物的命運變化跌宕起伏,結果是什么也沒記住,什么也沒思考,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趣味性強、噱頭十足的碎片式“知識”,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樣看書最終只是停留在消閑享受上,大多數人讀書,都止步于此。雖然開卷有益,但是對于以培養(yǎng)青少年為目標的讀書來說,明顯是不夠的。
第二種,從興趣出發(fā),落到應試。
一些孩子讀書有非常鮮明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應試水平。這類孩子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喜歡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看到什么,都習慣性地跟考試聯(lián)系起來,讀書是為了積累作文素材。李煜暉老師承認,這樣的方式對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確有幫助,而且往往立竿見影。因此,很多家長在指導孩子閱讀時,也非常關注這一點。大量教輔類的配套讀物的出現(xiàn),就是迎合了學生和家長這種功利需求。這種閱讀習慣的弊端在于,并沒有讓孩子沉浸在知識文化本身的樂趣中,很多好書從應試的角度一解構,也就韻味全無了。這種情況很難持之以恒地夯實孩子的文化底蘊,“高考結束了,這些書會在孩子腦海里留下什么印記?將來沒有應試壓力了,還會有這樣強烈的閱讀動力嗎?”李老師反問。
第三種,從興趣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整合閱讀材料進行探究鉆研,最終形成成果。這也是李煜暉等北師大二附中的老師在閱讀方面著力培養(yǎng)孩子的方向。這樣的培養(yǎng),主渠道在課堂教學。
這類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疑問,這些疑問的產生與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關系密切。很多學生開始不敢提問題,但是經過老師的鼓勵和啟發(fā),他們漸漸體會到讀書時發(fā)現(xiàn)問題是最大的快樂。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學生一節(jié)課提出幾十個問題是常有的事。利用學生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和閱讀活動,已經是北師大二附中文科實驗班的常態(tài)。學生有了問題,他就會去琢磨、去探究,查閱文獻,或者與別人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在向自己的關注點和學科核心概念聚焦。這對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都是一種強化。這樣的學生,久而久之,思維的深刻性就會得到加強。在學習中,他會把課文當做研究對象,沉浸其中,整合分析,形成觀點,在觀點的統(tǒng)領下綜合運用各種材料,形成學習的成果,獲得成就感。以此循環(huán)往復,就將閱讀變成自由自主自力更生的過程。李老師班級的30名學生,平均每學期主動完成議論文、研究報告、小說、戲劇等作品50多萬字,應試時寫作文不感吃力。這樣,不知不覺中就超越了高考。
16字形成好的閱讀方法
李煜暉老師介紹,在北師大二附中,他們用16個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博觀約取,熟讀精思,手批目視,口詠心惟。
博觀約取,熟讀精思,即我們平常說的精讀和泛讀相結合!耙x100本書,更要有一本書讀100遍”。
首先要不同領域的書都有所涉獵:包括文學學科的基礎學科如文史哲美;文學學科的應用學科如新聞學出版學;社會學科的基礎學科如經濟學原理;社會學科的應用學科如會計學法學等。然后,再從中找到自己興趣最濃厚的方向,進行精耕細作式的持久深挖閱讀,即進入熟讀精思。
李煜暉介紹,他們一學期要求學生精讀3本書。這三本書滿足上述提到的所有條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手在書上記錄下產生的疑問,最后進行分類、篩選、聚焦,然后再想辦法探究、解決。
手批目視,口詠心惟,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建話語系統(tǒng)。李老師說,學生在閱讀中,特別是在閱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時,那些文字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環(huán)境,要和文字建立親近感,就要自建一個文言文閱讀的“場”。因此,北師大二附中特別重視誦讀,并強調學生閱讀時各種感官的綜合作用。現(xiàn)在學生電腦用得多,“手批”強制他們自己書寫,“目視”要求他們注意力集中,“口詠”時的吟誦聲又傳到耳中,刺激著大腦的思考,書的理解進一步得到強化,這樣,慢慢地,學生就會沉浸其中,達到一種深思忘我的境界。
李煜暉說,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存在兩個問題:拖延癥和注意力分散,也都可以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矯正過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