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擁護派】
北大上海招生組負責人林純鎮(zhèn)教授:自招聯(lián)考重在考察學生潛能
根據(jù)綜合性大學對人才選拔的不同需求,現(xiàn)有的自主招生聯(lián)考形式和試題在考查學生基礎(chǔ)知識的同時,更加突出對學生視野、綜合運用知識能力以及對學生未來學習潛能的考查。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應(yīng)更多招收那些視野開闊、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優(yōu)秀學生。
而這些,并非應(yīng)試訓練突擊能夠得到。引導中學階段素質(zhì)教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僅靠大學一張試卷顯然 “勢單力薄”。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辦負責人丁光宏:“高考后面試錄取”暫難推行
我們也曾考慮過“高考后面試錄取”方案,即將高考轉(zhuǎn)變?yōu)椤皩W業(yè)水平考試”,以高考成績作為報考大學的筆試成績,學校可以根據(jù)高考成績設(shè)定一個分數(shù)線,并確定高考成績在獲得本校自主招生面試資格時的權(quán)重。但不可否認,這一思路也有其“不現(xiàn)實”因素。首先是時間因素。高考成績公布在每年8月,各高校新生開學在9月,短短一個月甚至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高校自主選拔和錄取流程走不完。其次是人員組織因素。一方面,各地考生要趕到上;蚺R近考點,參加面試等選拔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暑假內(nèi)組織大批專家 “考官”,在上;蚋皫讉地區(qū)的中心城市進行面試。一所理工類大學的招辦主任坦言,對于多數(shù)高校,其成本不堪承受。
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授申小龍:千分考沒出怪題偏題
千分考其實沒有出怪題。就說被很多網(wǎng)友取笑的 “‘復旦大學’漢語拼音如何寫”這道題吧,拼音不是一個字一個字拼出來就對,這題考的是詞兒連寫的概念,經(jīng)常合起來使用的詞要連拼。這個知識點盡管有點深,但沒有偏。還有一道題,問“‘望’中的‘’,繁體和簡體是否是一個字? ”,在由繁到簡的轉(zhuǎn)變中,除了“望”一詞,其他的“”都已經(jīng)簡化為“了”了。該考題有點像咬文嚼字,但總體上并沒有超綱,考的是基礎(chǔ)。還比如問幾個詞組中“火”的含義是否一致,其中有一組是“肝火”和“窩火”,有考生抱怨一看這題就一肚子窩火。其實漢語中的“火”字有很多含義,香火、上火、紅火中的“火”字,意思都不同。
自主招生筆試中的語文,考的還是基礎(chǔ),是學母語過程中本應(yīng)了解的東西。比起猜測作者是怎么想的“現(xiàn)代文閱讀”,這種考法顯然合理得多。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於醴(化名):中學理科教育存在大問題
我一直抱怨中學的理科教育,不是真正在傳授思考的方法,而只是在解題。題海式的訓練結(jié)果就是:學生只會做題,不會想問題。
幾年前我在自主招生時出了個題:夏天我們會看到公交車冒白煙,這個現(xiàn)象怎么解釋?考的是初中知識。可學生卻不覺得這是在反映自然規(guī)律,而是在做題,嚷嚷著題目不好做。對一個懂物理的人來說,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我還考過紀曉嵐“河中石獸”的記載,讓學生談讀后感,結(jié)果他們只會把文言文翻譯一遍。
有個大一新生問我題目,他做不出是因為一個基本概念沒搞懂。我先幫他講解概念,他很不耐煩,直到我講完問他“懂”了嗎?他說會“做”了。他還拿出厚厚一本做過的題目集,其難度可以媲美競賽水平。我很驚訝,一堆難題可以反復做三遍,那么簡單的概念居然還沒搞清楚,這不是本末倒置死做題目么?大一期中考試,我留意了一下他的考試成績,只有30分,顯然是能力和大學要求脫節(jié)。
與其說是考綱的問題、自主招生難度的問題,不如說是整個教育太功利。無論我們怎么改變考試,家長的口頭禪是:你要多做點題,各種題型都做過,以后看到就會做了……
| 下一頁 |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恭喜你,發(fā)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