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師的轉崗、一個老師的離開,讓清華大學“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時隔20年后再次引發(fā)關注,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所謂“非升即走”,就是1994年清華出臺規(guī)定,講師、副教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后來調整為非升即轉,對那些走不了的人進行分流。
清華外文系講師方艷華的英文寫作課,深受同學喜愛。但她因忙于教學,無暇搞科研,根據(jù)入職合同規(guī)定的“就職9年未評職稱老師必須離職”條款,她被清華解聘,轉為職員。學生們已發(fā)起請愿活動,希望留住這位老師,“評價一個老師時,最有發(fā)言權的難道不是她的學生嗎?”
除方艷華外,這次不再續(xù)聘的還有清華大學最受歡迎的微積分助教閆浩。學校有意安排他轉任職員,但閆浩拒絕了,“不讓我教課,是對我能力的最大浪費!
以科研而非教學為衡量標準,是此次爭論的核心問題。學生們表示,僅用職稱、論文數(shù)量衡量教師能力、決定教師去留的制度是否太過于死板。很多網(wǎng)友認為,職稱固然是評價一個老師的標準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貢獻。過分強調那些所謂的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效果,是否有違“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核心價值。
網(wǎng)評
@水木網(wǎng)友:其實最初應該定好,教學和科研所占的比重。像這種在一線教學的優(yōu)秀老師,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是好事。
@同學:不僅是清華,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型大學在招收faculty(教員)的時候都以學術水平作為主要依據(jù),教學水平也是考慮因素之一,但優(yōu)先級比較低。
@bonbonfishchen:做學問的就好好去做學問,教書育人的就好好教書育人!
@簟紋燈影Y:大學的科研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記大學中還有個“學”字。究竟是現(xiàn)下的職稱重要,還是對學校文化的傳承、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要,是當下大學需要認真考慮的。
@WHUhank:應該并重。如果真的只需要教書,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都可以當學生老師了,哪還需要課堂。大學本來就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基礎教學。
@金山夜話博主:有職稱的未必稱職,稱職的應該給個職稱;有職務的未必務職,務職的應該給個職務……社會除去需要那些有職稱、職務人的裝點,更需要那些稱職務職人的實干。這不能僅靠人治,更需要一種合理社會機制的保障,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